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虽常接待外国元首,但单独会见无官方职位外宾极为罕见。然而,有一人例外,毛泽东不仅亲迎,二人更相谈甚笃,犹如知己,不觉时光流逝。
1959年10月1日,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,五千余名外宾受邀参加。他们此行不仅欲睹新中国建设成就,更期盼能近距离一睹毛泽东的风采。
国庆盛典后不久,毛泽东在中南海会客厅会见了秘鲁哲学家门德斯。门德斯不仅敬仰毛泽东的领袖风范,更对《实践论》和《矛盾论》爱不释手,每读一遍都有新感悟。
此次,门德斯如愿以偿见到文字背后的真人,兴奋不已。虽与毛泽东约定见面时间不长,但两人一见如故,相谈甚欢,话题不断,难以停歇。
交谈中,毛泽东见近饭点,便想延续话题,遂决定留客用餐。他幽默地唤来秘书:“别饿着客人,也别饿着我。”接着笑道:“请客吃饭,不必拘泥规矩!”
毛泽东的补充,旁人不解,但秘书心知肚明。原来,毛泽东除爱吃辣椒外,还嗜红烧肉,只是大家常以健康为由,限制他食用红烧肉。
今日情形特殊,有友远道而至,岂不乐哉?客自远方来,岂可吝啬?应以佳物相待,此待客之礼。故而今日之“戒”,理应破除。
饭菜备妥,毛泽东与客人步入餐厅。桌上佳肴琳琅满目,尽展中国特色,含湖南腊味、炒虾仁等,更有毛泽东偏爱的红烧肉与湖南剁辣椒。
席间,毛泽东介绍湖南腊味:“这是湖南特色,几乎家家都有。”稍顿,他补充道:“但确切说,是有钱人家才有。贫困家庭连饭都难饱,哪会有腊味呢。”
毛泽东所言极是,民以食为天,食之首乃充饥之主食,而后方及多样地方佳肴。客人亦赞同,附和道:“确是如此,饭饱方论菜。”
毛泽东习惯于与人分享新知或趣闻,不论是对外宾还是身边人员。用餐时,他夹着爱吃的辣椒道:“湖南人,无论贫富,皆嗜辣,无辣则食无味。”
随后,毛泽东再次用筷子夹起辣椒送入口中,细细品味,吃得十分有滋有味。
毛泽东吃辣椒,神态如同用餐。客人惊叹未睹此景,连声称道:“您辣椒吃得真厉害,我所遇各国领袖中,无人能及,似乎辣味对您毫无影响!”
毛泽东微笑后解释:“你说得对,四川人吃辣无惧,江西人敢于吃辣,我们湖南人则是辣不离口。”言罢,他又夹起辣椒品尝起来。
然而,与此同时,门德斯似乎被毛泽东的话语绕得有些迷糊,待他领悟之后,不禁由衷地感叹起汉语的深邃与精妙。
用餐时,毛泽东见客人或许不适应太辣,便夹起鱼香肉丝请其品尝,并说明:“微辣而已。”客人尝后甚感满意:“鲜美且微辣,正如秘鲁部分食辣之人。”
毛泽东见客人谈及辣椒,随即归纳:“吃辣椒有三种态度,反映三种性格。寒带、热带人多好此味,且喜辣者,往往具革命精神。”
毛泽东沉思后说:“共产党、红军,含八路军、解放军,四川、湖南、江西人居多,高级干部亦大半如此。因此,我认为爱吃辣椒的多与革命有关。”
毛泽东言罢微笑,客人若有所悟,随即顺着话题道:“想必马克思与恩格斯也对辣椒情有独钟吧?”
毛泽东常言,无调查即无发言权。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喜食辣椒,因未做调查,他并不确知,故在此问题上未表明态度。
随后,毛泽东再次为客人夹起一块红烧肉,并道:“这是我最爱的菜肴,你试试看味道如何。”
客人品尝后,对菜品赞不绝口:“此菜油润不腻,香甜可口,入口后全身舒畅,真乃绝妙之作!”
毛泽东闻言点头,指向桌上红烧肉道:“此菜百吃不腻,然有人反对我常食,言其脂肪高,不利健康,仅许偶食解馋。此乃清规戒律也。”
随后,毛泽东语气一转,豪迈地说:“革命者连帝国主义都不惧,何惧脂肪?吃下后消化排出,化为无形,无需惧怕!”
毛泽东的话语既在理又平实易懂,客人赞同道:“您理解力卓越,身体如此健康,实属罕见……”
客人出于好奇,也尝了一口红辣椒,出乎意料地点头称赞:“真辣,但味道极佳,不知是否加了特别作料?”
然而,实际情况与客人所想不同。毛泽东告知,他的辣椒仅简单用盐腌制,未加过多调料。客人听后,再尝一口,依然赞不绝口,称辣椒美味。
毛泽东心情愉悦,笑道:“今日相处甚欢,我们志同道合,哲学观点相近,饮食也相投。虽远隔万里,但海内存知己,天涯亦如邻。”
那天,毛泽东与门德斯长谈至傍晚。身为国家领袖的他,亦是诗人与哲学家。门德斯的到访如同知己,让毛泽东在繁忙中得以在哲学天地遨游。
最终,毛泽东亲送至门口,与客人握手道别。临别之际,他引用诗句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以此寄寓深厚情谊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